肠胃型感冒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头七亡者的漫漫归家路 [复制链接]

1#
免费治疗白癜风 http://www.gs218.com/

人的一生,会经历三次死亡:

第一次是他断气时,从生物学上他死了。

第二次是他下葬时,在社会上他死了。

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,把他忘记了,此时的他已经真正地死了。

死生事大

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,“死”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,“死者为大”的观念深入人心,却又对于“死”的话题讳莫如深。

但作为人一生中最后一件大事,为了体现对已故之人的最大尊重,人们往往会尽可能地举办庄重的葬礼,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繁琐复杂的丧葬流程。

中华大地,幅员辽阔,民族众多,丧葬习俗更是种类繁多,例如在不同地区有圆坟,烧七,烧百天,烧周年等等习俗。

诸如圆坟是在下葬第3日举行,家属至坟前行圆坟礼,为坟培土。还要烧纸钱、上供品,并由死者孙子、孙女绕坟正转3圈,反转3圈,谓之“开门”。

虽说习俗繁多,不尽相同,但很多地区却都有停殡、烧七的习俗。

停殡

很多地区在人死后下葬之前,会在家停殡三日,三日过后才会入殓下葬,并称之为“入大殓”。

停尸三日习俗的出现,据说是为了防止人的假死,这种说法也是有迹可循的。

春秋战国时期,神医扁鹊路过虢国时,得知虢国太子在半日前突然暴毙,生息全无。

扁鹊听闻了太子的症状,跑至宫门口,要求面见虢国国君,声称自己能够救活太子。

果不其然,在扁鹊妙手回春的手法之下,太子居然奇迹般的死而复生,令的众人惊诧不已。

扁鹊解释说,太子并不是真死,只是得了“尸厥”,其状如昏死,脉象极细,看起来不省人事,身体也没有任何知觉,就像死了一样。

此后,人们为了防止假死的事情再次发生,便有了停尸一段时间的丧葬习俗,并随着亡者身份地位的不同时间不断延长。

比如生前奢靡无度的慈禧太后,死后被停尸了一年才被下葬。

当然,这只是个例外。

寻常百姓一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,其二更是没有这样高标准的防腐技术。

故而,在民间,只会停尸几日而已,不过,与现在不同的是,最开始的时间是七日,不是三日。

为何一定要“七日”,这还要从我国传统的“七七”习俗说起。

“七”

《易经?复卦》载:“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”

七代表着天道,是阴阳反复之道,阳气绝灭之后,不过七日,阳气复生,此为天地自然之理。

《孔颖达疏》记载:“天之阳气绝灭之后,不过七日,阳气复生,此乃天之自然之理。”

人们将七天作为阴阳之气反复的周期,故而古时阴阳往复之数为七,比如七天、七月、七年等等。

诸如古人将一般的感冒头疼的痊愈期认定为7天,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中提到:“太阳病,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,以行其经尽故也。”

而七天之后,完全恢复的时间也是在七个时辰之内。

不仅如此,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,一个人不吃不喝七天,便会饿死:

人不食饮,七日而死者,何也?然:人胃中当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故平人日再至圊,一行二升半,一日中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水谷尽矣。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,水谷津液俱尽,即死矣。

“七”这个数成了阴阳的分界,天道循环的交点。

向来遵循天道的宗教,自然将其吸纳,成为了定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论点与论据。

七七

正因为有了之前的依据,道教才会认为:

“人初生以七日为腊,一腊而一魄成,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;死则以七日为忌,一忌而一魄散,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。”

人有三*七魄,民间有“三*七魄”的说法,认为人死后,一年去一*,七天去一魄,三年*尽,七满魄尽,这才有“七七”和三周年的说法。

然而,现如今的“七七”之说分为“头七”、“二七”、“三七”、“四七”、“五七”、“六七”、“末七”之数,并将“七七”视作轮回的日子,每逢七日就要进行祭拜和超度,帮助亡者找到轮回之路。

这种将“七七”与轮回联系上的学说,自然是起源于笃信轮回之说的佛教。

古书《北史·胡国珍传》记载:

“(胡)国珍年虽笃老,而雅佛法,及薨,诏自始薨至七七,皆为设千僧斋。”

外戚胡国珍去世后,北魏孝明帝下诏在宫中为他设七七四十九日的千僧斋,并度七人出家为僧。

同时代的《北齐书·孙灵晖传》也有:

“从(南阳王)绰死后,每至七日及百日终,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。”

可见,随着南北朝时期,佛教在中原大地上逐渐形成扩散,“生缘说”渐渐走向世俗化。

佛教著作“瑜伽论”中阐述了一个观点:人在刚死之初,有个“中阴身”阶段,如童子形,在阴间寻求生缘,以七日为一期;若七日终,仍未寻到生缘,则可以更续七日,到第七个七日终,必生一处。

而在有些地区,更是认为,初死阶段的亡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故,因此需要家属在“头七”之时告知,因此,民间对于“七七”习俗中,“头七”一俗最为看重。

民间认为,亡者会在第七日内返回家中探亲,家属在*魄回来之时,给逝者的灵*准备好饭菜,随后便会主动回避,既与亡者做最后的道别,又令他没有记挂,安心轮回。

虽然各地文化差异巨大,但人们对于死亡都极为重视,死者为大的丧葬观念下的寄托哀思,即使仪式繁琐,掺杂迷信色彩,但其本质始终是生者对于死者的莫大哀崇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