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治白癜风偏方 https://m.39.net/pf/a_4792653.html文
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
3月7日晚,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作客「腾讯青腾汇一课公益联播」,直播主题为《数字战略下一步:个体、问题、时间》。在「薛定谔的麻烦时代」,唯有更加坚定地拥抱「数字战略」,才能找寻自身的确定性。而个体、问题与时间,成为三个全新的入局视角。
今天推出「Launch首发」第1期,继30天前《战疫后的新商业开局》一文后,场景实验室以最新系统思考,首发「个体·问题·时间」的数字战略全新操作指南。下为直播全文实录。
「数字战略」是当下最好的战略
如你所见,疫情带来对熟悉生活方式全方位的重新审视。
譬如长期以来「直播」在商业角度已不算陌生,无论游戏直播、内容直播、直播电商等。但最近的全民直播潮还是非常引人注目,这的确成为了所有人都接受的生活方式。我在想,如果李佳琦是靠「口红」成就,那么在「戴口罩」的隔离期怎么卖口红?是否有「口红口罩」或者「口罩口红」?
今天(3月7日)看到新闻,Facebook、Twitter、Google等公司都要求员工在家办公——我们也在家办公差不多一个月。这到底是迫不得已,还是指向「新效率」?毕竟许多曾经看上去的「权宜之计」,最终都固化成为了生活方式的渐进,这非常有意思。有人期待春暖花开后的报复性消费反弹,但更多人在想如何在所谓的后隔离时代「报复性」赚钱。
所以当今天要讨论企业的数字战略,事实上我们也非常关心,到底从怎样的角度出发,才会是一个更好理解的切口:场景的变化、技术的进步与消费精神的迭代之间是什么关系?所有人都知道线上线下界限正在消融,这是数字化的融合,而数字化下一步又到底是什么?
我们已经无法仅停留在概念上的「数字化进程」。当你看到,每个服装品牌和实体空间都在做直播。每场发布会仍旧现场走秀,但却没有现场观众。没有球场观众的球赛还是球赛吗?没有歌迷在现场的音乐节还是音乐节吗?的的确确,需要理解这些变化,背后能否创造新的体验迭代——宛如现场?不是电视机前或者电脑屏幕后,可能还要通过增强现实、全息投影、在线导播、现场主播等一系列新模式和新手段来重新定义现场体验感,让球员和歌手能同样被激发。
就趁现在,仔细琢磨每个当下的场景交互,其实很有价值。没有什么一成不变,所有理所当然的事情都开始新的生长和进化。我想,这种思想的「破局」,其实反过来有利于我们去对抗病毒,对抗气侯变化,对抗能源危机。
可能最好的战略,就是数字战略。
今天,就与大家详细谈谈「数字战略下一步:个体、问题、时间」。其实近一段时间已有很多专家学者、企业家、投资人,分享了许多疫情期间的自救和他救,关于企业生存和破局的「攻略」,也有特别多疫情期间被「共识」的机遇或机会,被重复的诸多关键词、关键概念和关键认知,今天就不再重复。
场景实验室从2月10日开始,发布了连续14天的研究策划——《14天新商业观察》。持续观察后,我们进一步在想,如果很多场景变化是非常真实的变革,那么对于企业决策者、创始人来说,如何真正推动数字战略的下一步呢?
所以,今天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汇报。在青腾汇一课公益联播中,完成场景实验室的一次方法「首发」,课程内容的正式确定时间是昨天晚上十一点三十。
1.关于大环境变化的三个启示
第一,「识别脆弱」比预测黑天鹅容易。黑天鹅作为概率事件存在,让人防不胜防。就比如上海的张文宏医生分析新加坡疫情,从1月3日开始预警,凭借完备的法制体系、成熟公共卫生的应急管理和系统的社区网络——看起来非常「佛系」,并不是去判断这是什么样的流感、什么样的病毒,而重在让整体体系能够更加强健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。
在乌卡(VUCA)时代,对于随机模糊危机预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,所以重要的是识别自己的脆弱。需要思考如何补足短板、软肋,构建安全、文明、健康的全方位认知体系。企业也一样,要越来越理解「脆弱」,让「脆弱」被常态化地运作,制定好的管控机制和业务准备。反观商业模式的完备性,如何让其不单一,对于业务模型的脆弱地带是否有应对。这些都比预测黑天鹅容易——也许走完整个生命周期都不曾出现,但是你却始终自知,有完整的组织储备、完整的业务预案、完整的资金拨备。
第二,破窗效应。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,疫情的确放大了一切幻象的破碎,甚至让每个人都理解这种非同寻常的苦难。但于商业的角度就像「破窗效应」,打破现状的同时也创造很多新需求。无论是到家的需求、非接触需求、个体防护需求,或者基于全新协作的社交需求、办公需求以及内容的游戏化订阅需求。
可能原来大家很少接触手游,但当《王者荣耀》《瘟疫战争》《堡垒之夜》变成主流文化,就让很多游戏场景长出自然而然的商业机会。原本的理解可能是,生鲜电商只是在一二线城市发展得不错,但大家依旧喜欢去楼下菜场。尤其是不那么「感冒」盒马鲜生和京东到家的父母,现在有了充分的在线时间,原来没有足够耐心的儿女,开始教育父母使用这类App、绑定银行卡……「到家」的下沉成为新需求。所以找到硬币另一面,各位创始人是否能感受到当下的「破窗效应」?
第三,新的竞争力。不久前,我和「得到App」的李翔老师讨论,他说疫情发生后很多大公司「只能捐款」,但社会对其却有更具建设性的期待。比如顺丰坚守在武汉的快递配送,京东物流承担湖北省政府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建设。
我在年「新物种爆炸·吴声商业方法发布」中提到,每个企业都是社会企业,都要贡献社会价值。今天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,你是否能够形成社会贡献价值的细分,你的独特贡献是什么?大家开始有了新的竞争力要求,所以无论是腾讯的健康码,还是各家推出「疫情地图」的响应速度,都能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,作为社会企业,对于特定非常时期的价值贡献力。
2.我们正处在「薛定谔的麻烦时代」
在上述三个启示中,可以感受到新的脉络——「麻烦」特别多,而且始终表现为「不确定性」。有时是刚开始就伴随结束;有时是没开始就已经结束;有时开始一段时间才结束,而你却一无所知。
在「薛定谔的麻烦时代」,怎么去理解数字战略的「确定性」?这就是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命题:面对不确定,找寻自身的确定性非常重要,而在当下,只有确定性的数字战略才能够真正意义完成规则的转移、模式的升级,和企业组织使命的进化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。
数字战略的下一步,围绕个体、时间、时间展开。这三个关键词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报告的主题——如何数字化地运营人,成为最重要的商业共识;如何定义数字生活的新问题,成为新的商业认知;如何占据用户的有效时间,成为新的场景机遇。
个体
商业价值链越来越以「个体」为单位展开。
个体更加分层,更加颗粒度地形成最具备运营效率的消费单元,包括个人、圈层和社区。典型如最近发生的「大团结」。肖战粉丝举报同人创作网站AO3导致其被封,并影响到微博同人圈、网易Lofter、B站等多个平台,因此引发各亚文化圈子自发抵制肖战粉丝的事件。而这到底是亚文化的主流表现,还是个体和包括微博、B站在内的记录基础设施,偶然完成的一次社会化协作?
这也是为什么,B站日益成为许多产品的首发平台,也成为越来越主流化的内容社区,而更多不那么被熟悉的圈层,也在加速破壁、加速连接,加速完成去中心化的「自连接」。这种自主形态可称之为「涌现」。
1.「到家」正在涌现
除生鲜、外卖的到家,原本高度依赖线下体验,与「到家」关系不那么密切的品类也在加速参与进来。
比如奢侈品零售的「到家」。这不是说已经存在的奢侈品电商,那依然是「货」的逻辑,而是奢侈品品牌自身如何应对「无法到店」,去完成稳定的用户体验和氛围营造。很多奢侈品门店针对重度用户,通过导购的一对一、VIP社群、小程序+直播来发布最新款信息,或是可预约到店,更多是通过顺丰、闪送等来完成配送。「私域用户流量+商务配送」完成了奢侈品的「到家」,私域流量池通过「超级导购」和「小程序直播」完成流量入口建设。
比如高级餐厅的「到家」。隔离期间,我体验了一家米其林餐厅,也是黑珍珠餐厅「淮扬府」的「到家」,让我感受到不亚于堂食的氛围感和体验优化度。我在想以后是否还必须要到店?供应链的重建在「到家」的系统体验里是否能够形成解决方案的替代?当然,问题的关键在于供应链能否支撑。但从我们的观察来看,未来奢侈品零售、高级餐厅都会成为前置仓,甚至奢侈品零售售卖的非奢侈品服务,高级餐厅售卖的生鲜和半成品,其电商会越来越变得普适和标配。
健身、早教等大量的体验形态也在「到家」。即便高度依赖线下体验的发布会、概念店,都可以通过打卡机制,在数字化场景的参与感和卷入感中完成体验替代。这样的替代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也不会因疫情的终结而加速消失。它会成为必要的,甚至主导性的呈现形态和解决方案。
「到家」是疫情期间的自救,也是数字化融合的必然。年的「新物种爆炸·吴声商业方法发布」,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「数字孪生」,它不仅限于特殊场景,而是任何一种虚拟的场景都可以现实化,同样现实的场景也可以虚拟化、游戏化。所以数字化融合并不就是实体「被赋能」,其实是彼此「赋能」,是相互融合,它取决于个体体验被定义的细节。
所以用户本身的数字化,如何成为可被运营的数字资产,是理解个体商业的重要抓手。
2.商业围绕个体展开的本质是「场景细分」
围绕数字生活方式展开的一切场景,都在被不断地颗粒度化。
第一,「一人」选项被放大。大量的标准款被个体化解构,推动供给侧完成更高效的响应和更自主的体验。比如小米的映趣理发器,在天猫和京东一销而空;今年首个过亿融资项目的白家食品,把美食的方便度彻底精细化;小熊电器能够针对所有家电选项,去定制适合「一人份」场景方案和单品。
第二,场景细分往往通过「兴趣」「标签」自连接。比如3月3日黑鲨和腾讯首发的黑鲨游戏手机3系列,人们对于游戏的主流化认知与此前发生了巨大差异。被赋予精神符号意义的「现场音乐节」,也被众多内容平台不断发起现场的参与感。即便「现场」是云现场,你依然在家,但无法阻碍兴趣圈层化所完成的自连接。类似于丰巢的口罩自助,也隐藏着商业线索:具体的「标签」本身能够借助各类效率工具,迅速完成拼团、抢购和秒杀。
两个有趣的案例。其一是快手,有人说,「原来我没有下载过快手,但是因为坂本龙一我下载了」。快手是今年春晚的战略合作伙伴,春晚是最大的公共级下沉标杆,也延续了快手作为「下沉基础设施」品牌增长模型。但坂本龙一的快手直播不一样,是「破壁」,让快手加速完成作为「互联网基础设施」的价值锚定——破壁才是真正的下沉。这个意义传递出,无论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,无论曲高和寡或者普通大众,在这里都能够被平视,成就一种记录的能力。
第二个案例是任天堂健身环。超级猩猩、乐刻、Keep依然反应敏捷,但任天堂完成了降维打击。任天堂健身环让在线健身这种反人性的动作演化成自律场景,轻轻松松完成游戏化、社交化的机制闭环,在当下,是一次具备裂变价值、口碑价值和解决方案的完美呈现。
无论快手和坂本龙一的合作,或者任天堂健身环的游戏化健身产品的爆红,都能让更多人去理解,产品、服务、兴趣、标签之于个体的意义。这种意义,我把它称之为「偶然性长出的新消费单元」。好像非常地偶然,其实是必然,看起来的偶然性具备了典型不可逆的特征。
第三,更多偶然性长出的新消费单元。个人订阅、家庭会员、社区商业,都在完成全方位「全民口罩式」的普及。小爱同学、小度在家、天猫精灵完成的家庭日常化交互,正在成为习惯,成为很多人每天的下意识或者无意识。类似于海信发布的「社交电视」,看起来像是BigIdea,但在疫情之下特别应景。对于家庭而言,曾经一起去过的别处、拍过的照片和留下的视频,既是家庭成员间的沟通,也是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的分享,海信社交电视则在其中扮演了计算中心、存储中心的家庭计算平台能力,当然它还是智能电视。
永辉、多点、步步高也开始了智能快递柜和无接触自提点的投放,社区商业从最初非常粗放的流量争夺,进入场景细分下的精耕细作,而且这种精耕细作所带来的机会远远超过原来流量入口的逻辑。再比如物业,物业的数字化原本并没有如此紧迫,哪怕有那么多物业公司上市且市值抢眼。在疫情之下,「AI+物业」被加速提上日程,而我们是否准备好?个人订阅、家庭会员、社区商业这些新消费单元带来的商业启发,值得非常严肃地对待。
3.组织的「个体化」
个体化还表现为组织的个体化,灵活用工的商业模式在不断深入。第一,它需要具备平台化的网络,不仅是人的网络化组织,更是协作基础设施的完善,比如电子签名、电子登记、电子扫描、电子合同、电子发票,以及成熟的在线办公APP,无论是视频会议系统、协作文档体系,甚至图文和短视频记录系统。第二,项目管理体系和个性化的履约体系的越来越成熟。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,以解决方案付费的订阅机制,将在2B、2C领域深入人心。
所以组织的个体化趋势,即便疫情后企业组织正常复工,也值得重新审视这种分布式特征的长远影响——理解组织与个体的契约关系,对今天的创始人和企业决策正提出新要求。
4.预测:人的算法化和分布式解决方案
「个体」是数字战略下一步的第一个命题。个体,包括个人的数字化延伸,也包括圈层自组织的加速成为社群的运营常态,还表现为社区从原来的流量争夺到今天基于AI、前置仓、边缘算法的精细化运营。「人的算法化和分布式解决方案」是核心指向,围绕这一点我们展开了6个具体判断:
第一,前置仓商业的全品类化。无论写字楼、买手店、商业综合体、购物中心,都会成为前置仓商业的品类扩展方向。健身房不仅仅是卖卡的健身房,它本身也可以是生鲜自提,健身后把菜拎回家也是非常好的场景。
第二,「到家」下沉和供应链品牌崛起。「到家」的下沉属性会特别明显,无所谓2C或者2B,凭借强大供应链能力将生长出更多品牌。
第三,个人云盘和私有云的场景细分。围绕家庭的数字运营、数字存储、数字连接存在大量真空。虽然智能家居企业都有涉足,但并没有系统性地理解其大变化。
第四,小量订单时代到来。无论是拼多多新品牌计划的「定制」,或者酷特智能与必要商城的C2M智能化定制,所有的定制如何凭借柔性供应链走向「一人份」的订单满足,这与智能制造技术相关,但更与解决方案的品类定义高度相关。
第五,记录基础设施推动内容创作模块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