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八)关于“喘”
喘,在疾病中很常见,导致原因很多,预后也千差万别。从风寒外感中的喘逆,到危症、死症,很多皆有“喘”的出现。所以,对这个“喘”,有必要全面细致地去了解、去掌握。
喘证,从根本上可以分为“实喘”和“虚喘”两种。“实喘”和“虚喘”在症状上的表现区别很明显。“实喘”,一般多表现为“气短”、“气粗”、“气急”,呼吸比较有力,挺胸、抬肩、鼻孔张大;而“虚喘”则是“气短”、“气弱”、“气促”,呼吸较无力,多含胸、缩肩等。
从导致原因上来看,“实喘”可以分为“气喘”、“痰(饮)喘”、“水喘”、“热喘”、“瘀喘”等几类。而这几类之中,又经常可以相互夹杂着出现,临床表现就会比较复杂。所以,对这些基础类型的辨别和掌握,是掌控临床常见复杂症状的基础。
“虚喘”则可以分为“肺气虚喘”、“中气虚喘”、“肾气虚喘”几类。
从肺脏的气机变化来看,“实喘”基本都是因为某些原因导致“肺气满”所致。“虚喘”则基本都是某些原因导致的“肺气不足”所致。而“肾不纳气”导致的气喘,则比较另类,它属于“本虚标实”的情况。就是说,这种情况虽然是划分在“虚喘”的范畴中,但病人虚损的是“肾气”;而对于“肺气”来说,则未必是“肺气不足”的。例如在病人刚刚开始出现“肾不纳气”的时候,一样会出现“气喘”,但此时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“肺气不足”,往往反而表现出类似于“实喘”,也有“气短”、“气粗”、“气急”,呼吸比较粗重,挺胸、抬肩、鼻孔张大等症状。其实,此时相对于“肺”来说,就是“实喘”,是“肺气有余”的一种表现。——因为此时“肾”从“肺”中分流支出的减少了,“肺”自身就相对来说就多出来一部分了。当然,随着病势的迁延,经历一段时间以后,虚损由肾及肺,也会出现“肺气不足”,这是症状的加重、以及开始影响他脏的表现。
在日常的感冒中常出现的,“实喘”中有“气喘”、“痰喘”、“热喘”、“水喘”等;“虚喘”中则常见“肺气虚喘”和“中气虚喘”;相对来说“肾气虚喘”则要稍微少见一些,但在很多素体肾气不足的病人中却也不少见。当然,在误治之中也会偶有出现那种病人垂危、将死之“喘”。这个就不在本篇讨论、辨治的范围内。如果有力挽狂澜、扶大厦之将倾的能力,而病人也确有一线生机,则不妨救人一命;若自己四诊不精、辨证不明,那还是有多远躲多远为好,免得误人误己。
1、实喘
在伤寒感冒中,出现“实喘”的情况很多,最常见的有“气喘”和“痰喘”两大类,其次是“热喘”、“水喘”。而这其中还有一些必然的内在联系,这里面就贯穿着《伤寒》的“传经”理论。所以,认真讨论“喘证”的病因、病机,对研究和熟悉伤寒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喘证,不仅仅只是所谓的“内科”,而是“伤寒”与“杂病”融合的典型代表。
所谓“喘证”,必关肺气。
本脏气机致喘,是“实喘”中的基础。因为所有“实喘”,不论是痰、水、瘀、热,还是其他脏腑的气机影响致喘,都必然会最先导致肺脏气机出现改变,才能随后出现“喘逆”的症状。
在“实喘”中,为什么会“喘”?——很简单,就是因为“肺气满”。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“肺气满”?
这个原因很多,首先最常见的就是“风寒束表”而导致的肺气宣发不及、肺气壅盛所致的喘促。
1.1寒喘
1.1.1宣发不及,肺气壅盛而喘促
这是因为风寒外邪束表,肺气的宣发不力,导致肺气在肺部、胸中出现壅盛,从而出现喘促、气逆的表现。这种情况和上面所说的“风寒束表”导致的咳嗽,导致原因基本一致。两者也常常相伴出现。一般病人在出现明显腠理郁闭、肺气壅盛而出现“咳嗽”的时候,大多都开始伴有胸闷、气喘的症状。导致机理相同,所以,在用药上也基本相同。使用“麻*汤”,重新打开腠理,使肺气的宣发恢复正常,也就可以随之消除这种“气喘”的症状。
在《伤寒论》中,仲景所言的“太阳病,头痛,发热,身疼,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,无汗而喘者,麻*汤主之。”这里的“喘”,其最初始的原因就是这里所分析的“宣发不及”所致的。但随着病势的进一步发展,会随之而出现第二种致喘的原因,——“肃降不及”导致肺气壅盛而喘促。这种情况与前一种情况经常会前后相伴出现。而出现这种情况,病情相对来说就已经在开始加深、加重了。因为这时病情通过对肺气肃降的影响,不仅仅只是影响到“肺脏”本身,随之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其他的“脏气”。最常见的如:会影响到“胃气的通降”、以及“大肠气的通降”等等。下面将逐次展开讨论。
1.1.2肃降不及、肺气壅盛而喘促
能够导致肺气肃降不及的原因很多,除了上述的由“宣发不及”导致肺气壅盛而致使肺气的“肃降不及”之外,随着病势的进一步发展,临床还会常见有“胃气通降不足”反过来导致“肺气的肃降不及”;“大肠气的通降不足”反过来导致“肺气的肃降不及”等。
上面讨论过,在出现“腠理郁闭”的时候,会导致肺气的壅盛。这是风寒束表所致的第一顺序症状。而当“肺气壅滞”的时候,反过来也会加重“肺气肃降”的压力,出现肺气肃降的不足,此时就会表现出“气喘”的症状。这是第二顺序的症状,是“次生症状”。虽然都是“肺气壅滞”,但是侧重却是各有不同的。
所以,在用药上,虽然也可以使用“麻*汤”加以治疗,但是与“宣发不及”导致的肺气壅滞的用药,其侧重就有所不同:
上面“宣发不足”,则当是以“麻*”为主,“杏仁”为辅。两者在配伍上可以使“君臣”关系。
而这里的“肃降不足”,虽然也还是可以用“麻*汤”,但是在重用“麻*”的同时,也要更加注意侧重“杏仁”的用量;两者可以同时作为“君药”来使用,甚至可以配合“厚朴”来辅助恢复其肃降功能,从而达到降气平喘的在作用。
这里要重点指出的是:当这种“喘促”较重时,麻*汤中当减少、甚至减去“桂枝”。这是因为,——“桂枝”是会生发“肝气”的能力,而肝气上升输入到肺部,是“肺气”以及“卫气”的重要来源之一。所以,这种升提,虽然加强了“卫气”的能力,但同时也会导致“肺气壅滞”的进一步加剧。详细分析,请参看“桂枝汤”章节、以及“卫气生成”章节的讨论。这里注意这点就是了,否则在用药“平喘”的时候,效果是会受到一定影响的。
1.1.3单纯的“肺气肃降不及”导致的喘促
这里所谓的“单纯”的肺气肃降不足,是指在外感病邪在向里传的时候,在表的邪势已经有所减轻,而里症却随之开始加重,出现明显因为“肺气肃降不及”而导致的喘促。这种情况的症状表现,虽然与前面的大体相似或相同,但此时相对来说可能与喘促同时出现的“咳嗽”会减少,而更以“喘逆”为主。此时的病机,重点在“肺气肃降不足”,所以,虽然一样可以用“麻*汤”,但用药重点则是以“杏仁”为君药,而方中“麻*”则变成了臣使之药。
小结:
上面三种情况,是风寒感冒导致“喘逆”最初起的三个病程发展阶段,是这个阶段病势从浅入深的一个变化过程。在这个阶段中,导致“喘逆”的病机,是“单纯的肺气壅滞”。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往往不定,可能是数小时之内;也有可能会持续几天。此时若能及时准确地用药辨治,都可以做到覆杯而愈。当然,针灸、推拿、刮痧等技法,也都可以轻松解决。本文基本以《伤寒杂病论》着眼入手,还是以用药做重点讨论。
如果失治,随着病势的进一步入里、病机的进一步变化与合并,会出现相对比较复杂的喘逆,下面将继续分别细化讨论。
1.1.4胃气、大肠气壅逆加重喘促
病势进一步发展,病人身体内的脏腑气机会发生新的变化。肺脏气机的壅滞,会进一步直接影响“胃气”和“大肠气”的通降,从而出现“胃气”、“大肠气”的壅滞、甚至气逆,这会进一步加重肺气的壅滞,表现为“喘促”的加重。虽然从表面上看,“喘促”似乎还是原来的“喘促”,但是其中病因、病机都在发生变化了。其中的道理,我们在前面的“食欲不佳”、“大便减少”等章节中已经详细讨论过了,读者可以回头参看。
在脏腑上,“肺气的肃降”与“胃气的通降”关系非常密切;在经络上,肺气与大肠气的通降关系也非常密切。所以,当肺气壅滞到某个限度,必然会对“胃气”和“大肠气”的通降产生影响,从而出现“胃气”和“大肠气”的壅滞。而这种壅滞,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加剧“肺气的壅滞”,从而导致气喘、气逆、咳嗽等症状的加重。所以,此时的用药,就要分步着眼:
1、当“胃气”、“大肠气”的壅滞较轻时,可以直接通过“肃降肺气”来恢复“胃气”和“大肠气”的通降。此时用药,还是可以使用上面“杏仁”为君的“麻*汤”。
2、当“胃气”、“大肠气”的壅滞较重时,则必须在“肃降肺气”的同时,加入“厚朴”、“陈皮”、“莱菔子”等,配合来通降“胃气”和“大肠气”。
但是,两者的症状非常近似,怎样去区别呢?怎样查知“胃气”和“大肠气”的壅滞情况呢?在四诊,尤其是在“脉象”上。可以重点去分析右寸、右关的脉象(具体的脉象讨论,将在后面的“脉诊”中详细展开来讨论),在这里交代一个懒方法,——一般在出现几天不大便的时候,如果出现“实喘证”,则可以适当考虑加入通降“胃气”和“大肠气”。当然这个毕竟比较粗糙,最好还是在脉症上去细分为好。
1.1.5痰喘(寒痰壅盛致喘)
痰喘,常见的可以分为“寒性”、“热性”两种类型。但往往又以“寒性痰喘”最为多见、最为早见。所以,我们先从“寒性痰喘”开始讨论。
寒性痰喘,一般都会发生在触冒风寒较重的病人、以及素有“肺阳不足”、或胸中“素多寒饮”的病人身上。
这种情况在外感中非常常见。这种“气喘”的病人,喉间往往带有“呼呼嚯嚯”的痰鸣音,也可同时伴有咳嗽,咳痰清稀、清白或稠白,具体受病情程度决定。这种发病的病人,往往多有哮喘病史,一旦触冒风寒很容易发病。其导致原因,其实也很简单。
——当风寒之邪影响肺脏时,肺中阳气的温煦能力就会相对不足,导致肺中原本正常敷布、代谢的津液,出现粘稠、凝结的状态,从而生成寒痰、或痰饮。这个过程就像冷却的油脂会慢慢从润滑、流淌的液态,开始慢慢变得粘稠、凝结起来。这就是这种寒痰、咳嗽、咳清稀白痰的原因。
若病人素体就有“肺阳不足”、或胸中“素多寒饮”,再经风寒之邪的影响而生痰,导致肺中寒痰壅盛,则会出现胸中满闷、气喘、咳嗽等症状。
此证可分为两部分去用药:
第一部分:如果病人原本无“肺阳不足”、或胸中“素多寒饮”等症状,只是忽然一次出现。这种情况就是感受风寒之邪太甚,以至胸中寒痰所生过多、导致的壅盛。如此则只需要温肺、散寒、化痰,即可平喘止咳,可以使用“小青龙汤”。个人喜欢使用“麻*附子细辛汤”加杏仁、生姜、姜半夏、炙甘草。用麻*开散寒邪;附子、细辛温经、散寒、化痰;生姜、姜半夏、杏仁温肺、化痰、降气;炙甘草依然是补益麻*之耗损。这个配方基本可以在2小时左右达到止咳、平喘、痰鸣音减轻或消失的效果。很多人都固执地认为“麻*附子细辛汤”是少阴经方,这里是不是用错地儿啦?不是。麻*、附子、细辛三药都是可以通行十二经的,仲景只是在《少阴经辨证并治》中立法,只要真正理解了病机、药力,皆可随宜用之。在这里,用药和看护要注意:药,一定要趁热喝、温覆取汗最好。更多详细的煎药、用药、以及看护、禁忌等等方面的内容,请参看后面的相关章节。要注意,这些环节,每一处都能对用药效果、预后产生决定性影响,切莫轻视。
第二部分:如果病人素有“肺阳不足”、或胸中“素多寒饮”的情况,一旦感受风寒袭肺,就会加重肺中痰浊的壅盛程度,从而出现气逆、喘促、哮喘的情况。这种病人的用药,除了上面第一部分的用药之外,还要充分考虑病人“虚损”的部分。所以,在使用“麻*”的时候,就不能按照平常人的用量了,而要适当减轻;如果兼见中阳不足、肺气不足,则适当加入人参、*芪、生白术、干姜等;若痰饮较重,还可适当加入陈皮、茯苓等。一般我个人喜欢使用“麻*附子细辛汤”加杏仁、生姜、姜半夏、炙甘草、生白术、茯苓。针对这类病人的时候,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,把方中各药的药量通过精细调整,一般都可以达到最佳效果。
这里强调一下,个人为什么以“麻*附子细辛汤”为方底?而不是以“小青龙汤”呢?这就是为了强调治疗这种“痰喘”的重中之重,在于散寒、温阳;而不在于“化痰、平喘”。很多人看到“哮、喘”病中有“痰浊壅盛”,就喜欢化痰、化痰、化痰……,却不知道这里的“痰”,是“化”不完的。不温阳、不散寒,一味地化痰,只能导致痰浊遂化遂生,化之不尽。最后痰还没有化尽,正气已经消耗先衰了,这反而会更进一步导致痰浊的壅盛。要知道,这种寒痰之所以会生成,根本原因就是“寒邪重、真阳亏”,导致津液不化而成痰饮的。所以最根本的治疗,不在于如何尽力化痰,而在于“使之不生”。寒邪散、真阳复,津液自化,自然不再生痰了。已成之痰,稍用姜半夏、生姜、杏仁诸药温化开,则自然无患;用生白术、茯苓,健脾生金,燥湿化痰,兼补中益气。这里使用“生白术”,对补气的作用也是比较突出的,前面说过了,——一般来说,在使用“麻*”的时候常并用“炙甘草”,但当病人中焦、上焦之气较弱的时候,一般多用人参、*芪去直接“补气”。而这种情况下,笔者则喜欢使用“生白术”,通过补中焦之气,来“生”上焦之气。这样除了取“培土生金”之外,还有个好处,——就是可以避免用“人参、*芪”可能的由于“补气”而导致的上焦壅滞。而且效果也非常不错。其实这个也是仲景理法中的一个化裁,——仲景其实用“人参”并不多的,很多时候都是使用“白术”。而且仲景用“人参”,和我们今天用“人参”,目的也是不太一样。仲景用“人参”,大多是用来“生津”的,而我们则更倾向于“补气”。仲景用来补气的,却往往使用的就是“白术”。这些仲景用药的细节,也要注意理解和区分。
此外,与寒性痰喘很接近的,还有“饮喘”、“水喘”,但相对来说要少见一些,稍后再详细讨论,请注意参看。下节,我们讲热喘。
欲阅览更多医道宗的文章,敬请访问百草居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