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本文来源:都市时报」
■都市时报讯(全媒体实习记者胡浩玮)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。从这天开始,会变得白天热、早晚凉,昼夜温差大、降水少。这个季节,因燥邪入侵而发生的疾病,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秋燥”。圣爱中医馆特邀会诊专家、医院副院长成诗黔介绍,天气干燥的同时,气温也会越来越低,人体的呼吸系统容易受到损伤,肺主管“气”,因此这个时节养肺刻不容缓。
成诗黔介绍,肺与秋气相应,燥为秋季之主气,而肺脏主气,主管呼吸。秋天燥邪入侵会对肺脏功能造成伤害,容易出现咳嗽等症状。秋天昼夜温差大,容易感冒,肺有滋养皮毛的作用,皮毛的散气与汗孔的开合都与肺脏的功能密切相关。因此,肺脏功能好,外邪就很难入侵,所以这段时间保护好肺,可以有效预防感冒。
成诗黔表示,中医有一个经典药方,叫百合固金汤,“金”代表肺,百合有养阴润肺的功能,通常情况下,这个药方能有效防止燥邪入侵,但对于老百姓而言,秋燥的预防主要还是从生活方面入手,多吃养阴食物,比如芝麻、蜂蜜、梨、葡萄、莲子、银耳等。多喝水,秋季每日至少比其他季节多喝毫升以上的水。“秋季天气开始转凉,且秋风助燥,要适当加衣,可以有效防止燥邪入侵。”
在昆明,四季变化没有那么明显,更不能忽视对肺部的保养,除了饮食和穿着,更要注意作息规律,保证睡眠充足,适当运动,尤其是体质虚弱者,更要注意运动量,以防出汗过多,损耗精力。
★名词解释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。斗指戊(西南方),太阳黄经达°,于每年公历8月22—24日交节。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时至处暑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、太阳辐射减弱,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,气温逐渐下降,暑气渐消。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,这期间天气虽仍热,但已是呈下降趋势。
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,如吃鸭子、放河灯、开渔节、煎药茶、拜土地公等。
据百度百科
★新闻助读
8、9月之交“秋老虎”会发威
处暑过后,“秋老虎”还会继续发威,全国许多地区暑热仍在。待白露之后,残暑尽消,才能迎来清爽怡人的清秋之日。
“秋老虎”是我国民间对立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,一般多发生在8、9月之交,持续日数约7—15天。气象上统计“秋老虎”,一般从出伏(今年出伏是8月20日)或处暑节气(8月23日)后连续5天最高温度在35℃以上,形成连日晴朗、日射强烈,重新出现的暑热天气。
不过真正统计的时候,也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。比如对华北等北方地区而言,8、9月之交要连续出现35℃以上,也不太容易,所以有时也会将30℃以上的气温算作“秋老虎”。而在长江流域,有时气温到了33℃,虽没到高温线,但由于湿度大,体感温度到36℃、37℃的,也会算作“秋老虎”。
“秋老虎”属温燥,容易影响人体津液,导致皮肤干燥,出现眼干、咽干等症状。
“秋老虎”期间如何降燥
当心“外火”:尽管立秋已过,但高温依然未退。这个时期应避免长时间日晒,外出时要戴好遮阳帽、口罩,涂抹防晒霜。同时保持室内安静卫生,注意通风降温。
当心“内火”:即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内热症,主要表现为心悸、烦躁、失眠反复、口干等。可分别根据情况遵医嘱调理治疗,多吃蔬菜水果,以泄火降火。
当心缺水:高温天气,人体本来就出汗多,更易缺水;水分补充不足,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,更容易中暑。为保证血液的稀释并有充足的血容量,水的摄入既要适量,还要适时。
当心蚊虫:入秋后的温度和湿度反而更适合蚊子活动。蚊虫密度监测显示,每年蚊虫的密度分布曲线呈“驼峰状”,8—9月反而是其活动的高峰期。秋后蚊子咬人更狠,也是在为越冬储备能量。
据澎湃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