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30日,被救者王敦杉(左二)和家人一同来到双红村,当面向张勋期(左一)表示感谢。
初见石泉县人张勋期,印象颇深。他年过七旬,不像是终日与土地为伴——黑白夹杂的头发一丝不乱,潇洒而有气质,目光如炬紧追问话人,面相古板颇有古人遗风,只有黝黑的双臂藏着他在桑园劳作的痕迹。
为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,张勋期曾放弃工作回家乡石泉县池河镇双红村务农。生活困顿并没有让张勋期黯然,他的生命底色始终是彩色的。
有人借钱,他若有60元,会借给50元;即使耽误干农活的时间,他也会背着伤者到卫生院……就在最近的7月29日,张勋期跳入池河救了一名落水的青年。
“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没了”
打去年起,张勋期和朋友常相约在离家不远的池河钓鱼。7月29日下午,因朋友有事,张勋期独自前往垂钓。他骑着电动车穿桥而过,寻到一块平静的水域后便执起钓竿。
傍晚时分,正是鱼儿咬钩的绝佳期。突然间,对岸响起求救声。一名年轻人失足落水,向下游漂去。
水大流急,来不及脱衣,张勋期蹬掉鞋子,便从高处的石块上俯身一跃入水。衣服在身上裹得手脚不灵便,他费了好大力气才能施救。“约游了几分钟,就到了落水小伙子身边。我背过身,抓起他浮出水面呼气,然后架着他朝岸边游去。在群众帮助下,将他拉到岸上。”张勋期说。
上岸后,落水的年轻人大口吐水。一旁的张勋期已累得有些虚脱,躺在岸边喘着粗气。过了一会儿,落水者家人医院。张勋期只身游回对岸,收拾渔具打道回府。
被救青年名叫王敦杉,是池河镇合心村人,今年大学毕业,即将参加工作。7月30日,王敦医院直接赶到双红村,当面向救命恩人道谢。
一进门,王敦杉便跪倒在张勋期面前。王美松非要张勋期认这个“孙子”。“若没有张勋期老人慷慨相救,后果根本不敢想。老人的救命之恩,我们全家铭记在心。”王美松说。
“眼看这个小伙子处于危险之中,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没了。他还年轻,我已经70岁了。大不了一命换一命。若不施以援手,我有生之年心里都不得安宁。”在接受安康当地媒体采访时,张勋期说出了心里话。
8月3日,公益平台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媒体授予张勋期老人“正能量特别奖”。颁奖词是:“在老人朴素的话语里,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善良。向奋不顾身的‘前浪’致敬,你不仅守护了年轻的‘后浪’,也用行动再次照亮了三秦大地,让这片土地更深情,人心更温暖。”
“怎么也轮不到你下水”
同村的姚花清、袁朝庆和张勋期一起长大,他们有“过命”的交情。张勋期从小体质弱、身体单薄。伙伴体谅他,不让他干重活。姚花清回忆:“我能担多斤柴,但张勋期每次只能挑80多斤。一起抬杠子时,我们常给他那边让出一大截。”
袁朝庆对张勋期说:“你从小就身体弱,况且几十年没下水,没想到胆子还挺大。若我们一同在场,怎么也轮不到你下水。”20世纪60年代,张勋期在石泉中学读书时学会游泳。年龄大了之后,张勋期就不再下水了。
张勋期考虑不了这么多,更顾不得身体状况。“起初稍有犹豫,我年龄大了,是否能将人救上来?最后我心一横,先下水救人。”张勋期说。
回来后,张勋期全身的衣服还是湿的。得知他下水后,老伴刘显菊忙让他喝一碗凉水。在安康当地,若下水或淋雨,必须喝凉水预防感冒。后来,张勋期给老伴讲了当天的事。
刘显菊说:“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。我担心的就是把人家没救上来,自己也没上来就坏了。”有人问:“以后若有这种情况,还愿意让老伴下水救人吗?”她回答:“希望大家都好好的,不要再有这样的事发生。”
张勋期救人后,有人问他的姓名和住址,他连连摆手。张勋期认为“施恩不图报”,做善事不能有目的。
“做人要有爱心有担当”
救人的事传遍村子,村民细细一想,多数人欠着张勋期的恩情。袁朝明就一直念着他的好处。袁朝明在山中砍柴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,张勋期和伙伴一同将他背到池河卫生院救治。张勋期早已忘记这件事,袁朝明和家人却一直记着。
在石泉中学上学期间,张勋期帮过许多同学。同学李明术自带的酸菜变质,张勋期劝他不要再吃。但李明术没有饭票,不能在学校灶上购买饭菜。见此情形,张勋期拿了一角五分钱的饭票给他。直到现在师生聚会时,他们也常提及此事。
张勋期的同学刘根运说:“张勋期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见义勇为,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。在他身上,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”
“他一辈子就活了个热心正直。”刘显菊这样说。在双红村,哪家有红白喜事,他经常在礼房中帮忙写礼簿。他自学照相技术,经常义务为别人拍照。看到游客随意折断荷叶,他总是说“没有公德”之类的话。
对于张勋期的小女儿张歆来说,下水救人的事发生在父亲身上是很正常的,她一点也不感到意外。张歆说:“父亲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有爱心、有担当。情愿自己多吃亏,也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。要认真负责对事,诚恳热心待人。”
记者手记
金蚕之乡民风淳朴依旧
仵永杰
年12月,就在离张勋期家不远的池河镇谭家湾村,村民谭福全和妻儿在池河淘金沙时发现一枚金蚕。有人想花元将其据为己有,谭福全断然拒绝。次年,谭福全借了50元钱,坐火车将金蚕送到现在的陕西历史博物馆。这枚金蚕就是国家一级文物“鎏金铜蚕”。
在石泉县池河镇,种桑养蚕自古兴盛,民风人情始终淳朴。刚进张勋期家,他就说“事情都过去好久了”,我一时竟不知怎样回答。原因有两个:一是“张勋期下河救人”事件在“新闻市场”中热劲儿已过;二是对他来说这件事很平常,已渐渐淡忘。
每个人的行动并不是偶然的,这是性格和思维形成的结果。一个人的品性,只有在最有压力、需要抉择的时候,才会真正显现。张勋期为什么年过七旬还甘愿冒着生命危险,为陌生人的性命一搏?这些疑问使我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位老者的生平。交谈毕,我才意识到对张勋期来说,下水救人是责任,更是本能。
“若不施以援手,会心里不安。”质朴的话语中藏着张勋期的善良与爱心。张勋期家中生活清贫困苦,但他始终以热心和真诚待人。年轻时,家中数口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人支撑。上年纪之后,他每做一件好事,村子里就有人回忆起自己也欠着张勋期的恩情。
救人助人实属平常之事,金蚕之乡民风淳朴依旧。记者仵永杰文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