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,毛主席在北京接待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,谈到青藏铁路时毛主席说要把铁路修到拉萨,修到中尼边境。
有人听了毛主席这句话,大受鼓舞,于是他丢下新婚7天的妻子,独自一人跑去青藏高原。
此后32年,他天天泡在青藏高原上,只为解决阻碍铁路建设的大难题,冻土问题。
那么,这个把一辈子都耗在青藏铁路上的人是谁?他怎样解决冻土问题的?
01
修建青藏铁路不是临时起意,早在孙中山时期就有过这个想法。
孙中山曾在一次演讲中说:“西藏之矿产不亚于新旧金山,只以铁路未能建造,遂令货弃于地。”当时的时局太乱,人们根本无暇搞基础建设。
年,修建青藏铁路的事被正式提上日程,铁路局规划把整条路分成两段,西宁到格尔木以及格尔木到拉萨。
规划虽好,做起来却不如人意。第一段西宁到格尔木刚开工不久,就因为经济问题停工了,此后再无消息。
时间转眼到了年,毛主席发话“青藏铁路要修”,鼓舞了一大批人,其中包括张鲁新。
张鲁新是在济南长大的,从小就是学霸体质,成绩从没掉下前三名,数理化、体育、美术、音乐样样精通。高二时他就学完了高三课程,高三又开始学习大学课程。
除此之外,张鲁新还喜欢看课外书,文学、小说、人物传记都爱看,他尤其喜欢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崇拜主人公保尔·柯察金。
他说:“做人就要像保尔·柯察金,人活着就要为社会做贡献,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一生。”
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,张鲁新被分配到大兴安岭工作。年,毛主席的一句话“青藏铁路一定要修”,让张鲁新有了去青藏高原的想法。
年冬天,新婚第7天,张鲁新报名参加了青藏铁路冻土研究队伍,把妻子留在大兴安岭,独自一人跑去了大西北。
青藏高原被称为“世界第三极”,海拔高,缺氧、寒冷是常态,而青藏铁路的大部分线路都要穿过"生命禁区"和冻土区,想要修改铁路就要解决冻土问题。
高原冻土是世界性的难题,很多国外专家认为在青藏高原上修铁路就是一个笑话,更有美国人狂言说,除非把昆仑山脉炸掉,否则永远不可能把铁路修到拉萨。
满腔热血的张鲁新管不了那么多,他急切想要前往青藏高原,实地考察一番,想想怎么样解决冻土问题。
然而,刚开始张鲁新就被青藏高原好好上了一课。进藏路十分艰难,张鲁新和同事们坐着解放牌大卡车,一路摇摇晃晃,走了一星期才到达海拔米的五道梁。
有句俗语“人到五道梁,难见爹和娘”,意思是空气稀薄,气候恶劣。张鲁新很快就见识到了,头疼的好像要炸开,吃什么止疼药都不愿用,只好抱着脑袋拼命喊。
到达营地后,大家开始忙碌起来,搭帐篷、收拾东西,忙得不亦乐乎。没想到帐篷才刚搭好,就被一股大风吹跑了。
几个人在后面拼命追,追出去好远才把帐篷拦住,在原地休息了一个多小时,才恢复些许力气,几人轮换着把帐篷扛回驻地。
从此,张鲁新在青藏高原上扎下了根,这一住就是32年。
02
青藏高原被称为“生命禁区”,平均海拔在米以上,气温普遍在零下十几度,极端时更达到零下40℃,氧气含量低,只有海平面的一半。
在青藏高原的那些年,张鲁新算是体会到了可怕之处,有好几次差点走进鬼门关。
有一次,他和两个同事一起到尺曲河一带考察,没想到走到一半就赶上了一场暴风雪,顿时昏天黑地,辨不清方向。
张鲁新三人慌了神,分不清东南西北,只好摸索着前进,没想到越走离营地越远。
一直走到凌晨3点多,又累又困又饿,再也走不动了,于是三人找了处避风的地方蜷缩在里边等待救援。
劳累加困乏,三人很快就睡了过去,正睡得迷迷糊糊之时,听到有人喊他们的名字。三人都醒了过来,可是又累又饿,已经没有力气发出一点声音。
正在焦急时,有人提出可以点火给找他们的人指路,张鲁新三人找遍全身只找到了一个防水的纸烟盒以及三根火柴。
他们把烟盒撕成了三条,刚用火柴点燃第一条,就被风吹灭了;点燃第二条,又被吹灭了;只剩最后一条时,三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。
定了定神,张鲁新颤抖着点燃了最后一条,火苗终于窜了起来,在黑夜之中,一点光亮也能照出去很远,终于被找他们的人发现,三人这才被救了回去。
在青藏高原上,考察冻土的那些年,张鲁新遇到过很多危险。
比如,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土匪抢劫,搜遍他们全身没找到值钱东西,土匪也就没伤害他们;
再比如,因为食物紧缺,食物只要腐烂不严重都不舍得丢掉,长绿毛的羊肉,清理之后吃了下去,结果食物中毒,吐了两天两夜。
还有一次,张鲁新出去勘察,经过唐古拉山,恰好天降大雪,很快雪就有半尺多厚。大雪封山,道路湿滑难走,吓得司机不敢开车前进。张鲁新说:“你不开车,我们两人都会冻死在山上,你开车走,虽有危险,我们可以险中求生。”
就这样,张鲁新在前面蹚雪探路,司机开车在风雪中跋涉了30多公里,终于冲出了死神的魔掌。
青藏高原上的生活十分艰苦,缺衣少食,生病了也没药,只能咬牙挺着。
所幸,付出就有回报。年,青藏铁路第一段建成,正式投入运营,可谓是天大的喜事。就在大家焦急等待二期工程继续修建时,传来噩耗,因为种种原因,项目再次停工。
停工之后,所有人都离开了,但张鲁新不想走,哪怕二期建设遥遥无期,他也不愿意离开已经付出10年心血的青藏铁路。
在此后漫长寂寞的日子,张鲁新每年3月底走上高原,12月底才走下高原,继续研究冻土问题。最长的一次,一年零一个月没有走下唐古拉。
03
年,被搁置十几年的青藏铁路,再次提上日程,铁道部、国家计委频繁开会讨论继续建设青藏铁路的问题。
张鲁新作为唯一一个研究青藏铁路冻土问题的专家,先后3次参加了青藏铁路立项论证会。
有一次开会,有人反对继续建设青藏铁路,理由是青藏高原海拔太高了,建筑工人上去之后身份健康受影响,根本无法施工。
张鲁新马上反驳说,我在青藏高原上生活工作快30年了,身体一直没有出现问题。所以青藏高原不可怕,并不是真正的生命禁区。
7月,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前往格尔木考察,张鲁新得到消息后马上赶回格尔木,因为他要把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成功汇报上去,推动青藏铁路二期继续修建。
那天,汇报的人很多,张鲁新被排在最后面,他发言时已经临近中午。
张鲁新怕耽误领导时间,说话语速很快,肚子里虽有千言万语,但也只能在半小时内讲完。
这时,孙永福对张鲁新说,不要着急,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怎么可能半小时讲完,你慢慢说,我有时间听你讲。今天不听完你汇报,就不散会、不吃饭。
张鲁新激动的眼泪差点流出来,接下来他花了整整两个小时详细讲解了解决冻土问题。
讲完之后,孙永福抓着张鲁新的手,高兴地说:“老张,你今天的汇报太及时了,给了我们充分的信心,破解高原冻土难题,让青藏铁路重新上马。”
年6月29日,朱镕基总理在格尔木南山口,宣布青藏铁路正式开工,张鲁新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青藏铁路建设开工之后,张鲁新担任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,负责重大技术问题的技术咨询和决策,他深知重任在肩,不敢有丝毫放松。
冬季,青藏铁路不能施工,其他人都休息了。但张鲁新没有休息,他依然留在青藏高原上,一门心思研究怎样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问题。
有一次,中科院领导前来视察工作,张鲁新正感冒发烧,他不顾医生的劝告,拖着病体,陪同中科院领导视察青藏铁路试验工程和冻土区工程,同时汇报目前的工作情况。
年7月1日,在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,青藏铁路终于修建完成,并且顺利通车。
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,所以人们崇敬地称它为“天路”。
张鲁新曾说:“以青藏铁路作为毕生梦想的人不只是我一个,现在大家对我的承认,也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承认。”
当然,在张鲁新这样的跋涉者背后,少不了家人的默默支持。
张鲁新评价他的妻子李郁芬很伟大,因为她一直毫无怨言地支持着张鲁新的工作,为了让张鲁新放下后顾之忧,她把孩子老人都照顾得很好。
正是有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,张鲁新才能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工作状态,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,为青藏铁路耗尽了半生心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