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导读几个防寒小技巧,暖好整个冬天。
提到小雪两个字,我们都能感觉到丝丝的寒意,小雪节气以后,天气就越来越冷了,甚至在南方都会感觉到明显的寒凉。
图源:摄图网
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。《孝经纬》中说:「(立冬)后十五日,斗指亥,为小雪。天地积阴,温则为雨,寒则为雪。时言小者,寒未深而雪未大也。」
图源:摄图网
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,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次较高的节气。此时气温骤降,转入严冬。人们应该及时的御寒保暖、防潮防冻,以防身体受寒邪侵袭而出现不适。
这些身体部位易受寒邪侵袭
冬天来临,北方的室内早已经开始了供暖,南方的屋内也有空调,但室外的天气阴冷寒湿,若保暖不到位,寒邪易随风从孔窍入,侵袭直中人体的经络,造成寒凝血瘀,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,从而不通则痛,出现一系列的问题。
正如《素问·举痛论》中说:「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,脉寒则缩踡,缩踡则脉绌急,绌急则外引小络,故卒然而痛。」
冬季寒邪易侵袭的部位有哪些呢?
头部:头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。中医讲,头为诸阳之会,十二经脉中,手、足三阳经均起经头面部,其血流运行丰富,且穴位较多,易为风、寒邪直中。而脑藏于颅腔之中,为脑髓汇聚而成,位于头部之内,又名「髓海」。
脑与脊髓相通,「上至脑,下至尾骶,皆精髓升降之道路」(《杂病源流犀烛·头痛源流》)。《素问·五藏生成》说:「诸髓者,皆属于脑。」《灵枢·海论》说:「脑为髓之海。」脑为神明之所处,又称「元神之府」。可见头部的重要性。
头部若为寒邪直中,则易出现头痛、头胀、头晕、风寒感冒等症状。
膝盖: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,基本承受着身体的全部重量,负担重,活动频繁,负责着我们每日的日常行走、健身锻炼,因此其周围的关节软骨极易受损。
气温降低,膝关节易受寒而痛,关节僵硬,多是因为受凉后局部的血运受到影响,引发了膝关节炎的不适症状加重。做好保暖对减轻不适症状有帮助。
足部:脚为精气之根。足部在人体的末端,足底有着人体内大部分内脏器官的反射区,与全身各个脏腑、组织、器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古语云:「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,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。」脚底是身体足三阴经的起点,经络循行,从足走胸,若脚底受寒,会影响全身。即我们常说的:「多病从寒起,寒从脚下生。」
若脚部受寒,引发的不适症状较多,比如胃寒、腹痛、呕吐、头痛、痛经、双下肢不适等。
大冷天,几个防寒技巧提振阳气
虽然寒邪侵袭的部位和引发的不适症状有所不同,但是防寒保暖的原则措施确实大致相同,那我们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暖防潮呢?
衣着:免受风寒侵扰
冬季气温较低,人体易受风寒、寒湿的侵袭引发不适,所以在平日的穿着上,我们要适时、适温的增减衣物。尤其做好头部、腹部、膝部、脚部的保暖,不单薄穿着。
图源:摄图网
点按:促进局部血液的循环
冬季天气寒冷,气温低,容易出现头痛、腹痛,手脚冰凉的情况,除了日常按揉双手双脚外,我们还可以经常点按下面这些穴位:
风池:风池穴位于后颈部,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,平风府穴。此穴是足少阳、阳维之会。
血海: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,髌骨上两寸,它归属于足太阴脾经。
足三里: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胫骨外侧一横指。
涌泉穴:涌泉穴是肾经井穴,位于足底部,当屈足时,足前部凹陷的地方,约当足底第2、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与后2/3的交点上。古语有云:「肾出于涌泉,涌泉者足心也。」
以上几个穴位,保健除了日常点揉、按摩10分钟左右外,还可以选择局部艾灸。
关节:保护膝盖不受寒
多数膝盖关节部位的不适症状,是由于日常对膝关节的保暖不够、长期受凉引起的,尤其在气候变化冷暖交替的时候,温差和低温很容易造成膝盖不适。
所以我们平时要尽可能地保暖,不让膝盖部位受凉,并尽量减少剧烈运动,让关节膝盖得到充分的呵护和休息。
日晒:激发体内阳气
冬季,适当的晒太阳,可以激发我们身体内的阳气。但时间不宜过长,日晒不宜过烈,以20-30分钟为宜。
运动:促进体内血液循环
中医讲:「动则生阳。」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促进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,柔筋养骨。运动可以选择慢跑、打太极拳等运动,以微微发汗为宜。
泡脚:藏一藏肾精
泡脚是养生常选,有益健康。因为脚部的穴位和内脏反射区较多,冬天泡脚对身体有好处,还可藏一藏肾精。
图源:摄图网
但血压高、大便秘结、口干舌燥的不适宜泡脚。泡脚时水温应以温热水为主,不要太烫;时间以20-30分钟为宜。水位以膝盖以下为宜。泡脚时可以适量加入生姜、红花等物。当然,我们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中药的药方泡脚,效果更佳。
睡眠:早睡晚起,养藏
冬季适宜早睡晚起,增加睡眠时间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「冬三月……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