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网讯(厦门晚报记者汪燕妮通讯员陈苹)今年6月以来,儿童流感病例激增,连花清瘟颗粒作为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成药用量增加。近日,有患儿家长反映其取回的连花清瘟颗粒打开时,发现颗粒“发霉”,怀疑药品有质量问题。
患儿家长提供的图片上可以看出,药品颗粒局部出现白色絮状物,类似霉团。不过,仔细辨别,会发现这些絮状物与霉团相比,颜色偏白,结构较为松散。
这些白色絮状物究竟是什么?药品是否真有质量问题?医院药学部药师解释说,药品颗粒上的白色絮状物,实为连花清瘟颗粒成分中的薄荷脑成分。薄荷脑是一种以中药“薄荷”为原料,经精制得到的提取物,性状为“无色针状或棱柱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”,易挥发。《中国药典》规定其贮藏须“密封、置阴凉处”。
含有薄荷脑的连花清瘟颗粒随着药品储藏条件、运输环境等变化,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超出储藏要求时,薄荷脑升华挥发,一旦环境温度降低,又重新凝聚成固态,附着在颗粒表面,呈白色絮状,其属于物理变化,不影响药品疗效。厦门地处亚热带,气候特点高温高湿,尤其春夏季节,药品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。
怎么区分连花清瘟颗粒是正常的物理变化和发霉呢?最简单的方法是:药品用适量温开水溶解,如果是发霉,絮状物由于不被溶解,会悬浮在药水里,而合格的药品则可以完全溶解。其次,将“发霉”药品敞开放置,如果是薄荷脑,一两天后絮状物会挥发消失,霉团则不会。
此外,其他含有薄荷脑的中成药也可能会出现类似情况,请大家注意辨别,同时尽可能按照药品贮藏条件存放药品。
责任编辑:李伊琳,赖旭华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