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从“汉字减化”,看民族优秀文化的衰落》
呼吁恢复“汉字”文化精神!
从“北京大学《寻找中国画的根》大型公益学术工程”的启动,到当下的“对中国书画实施全面的,系统的,科学的,深入骨髓式的做一次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梳理和研究,挖掘和总结,编辑,整理出一套正宗的,充满民族文化精神的,真正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国书画精神的教育大纲”,全程,我们都在“寻根”。
《寻找中国画的根》,必然,首先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,然后,直追中国文化的起源。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从“汉字”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成熟,演变和发展开始的。
“寻根”的过程,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重新认知与重新理解的过程;是一次辨别精华与糟粕,鉴赏与取舍的过程。
比如:汉字。
“汉字”经过多年的变化,到如今我们依旧在“玩”的: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、小篆、隶书、草书、楷书、行书。整个演变过程,经历了:声、形、象、数、理。“汉字”成为“文字体系”,成熟于民族文化,大约经过了近年之久。
在“寻根”中,我们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一次次征服。
作为现代人,又处在“东西文化”激烈碰撞的时代,我们有一种“觅到知音”的感觉。在陶醉中,越来越感觉到“汉字”与“书画”的关系就是“母与子”的关系。
因为,“汉字”起源于“画”。如:岩洞壁上的“日,月,人,山,木,动物,祖象,神图,”等等都是用“形象”来记录的。
成熟后的“汉字”,蕴藏了中华民族的修养,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。它内涵的丰富性,形式结构的抽象性,妙不可言、妙趣横生的、充满天地人合的“人文哲理”性,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全部文化精神。
然而,从年2月4日“汉字改革”开始,“汉字”文化,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“根本”,开始动摇。
它,因为被“减化”,失去了诸多的文化基因;
它,因为被“减化”,失去了诸多的先祖能量;
它,因为被“减化”,失去了诸多的文化信息;
它,因为被“减化”,失去了诸多的民族精神;
它,因为被“减化”,失去了诸多的薪火相传。
“减化”,让我们的“汉字”,从人类共认的“双重功能”,退化到单一功能——语言工具!
老祖宗经过几千年创造的财富,到了我们这个时代,竟然成了“累赘”!
如果历史会感冒,会狂热……我想,哈哈哈哈,怡笑大方,了然了然也。
“忽左忽右”,是这个民族的劣根性!
“崇洋媚外”,是这是民族的奴役性!
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书画的根本,是血脉,是基因,是灵魂!更是中国书画家立世之本!
从艺术规律来讲,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入骨入髓的艺术灵魂。
东西方绘画,各有各的优点和强项。然而,就单纯艺术而言,中国书画与“汉字”一样,也具备“双重功能”:它,在表达主题的同时,也表达了艺术家的综合素质和修养!
比如:人类重大活动,都实行“签字”,公章次之。为什么?
因为,“签字”过程中,那条“线”,在书写过程中蕴含了“签字”者的脾气,秉性,以及综合修养!
中国书画,能够独立于世的关键“焦点”,就是“线”!
故,所有放弃“线”的修养,一味地玩“水墨”,“玩色彩”,“玩超写实”,,,当然,也不管你前面加什么“文人画”,“现代水墨画”等等文化装饰,到头来,在艺术魅力中,缺少了一项重要的文化精神——艺术家的精神!
应该恢复繁体字,还“汉字”文化精神,让中国人守住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!
京南夜话
袁江手机随笔。
袁江,原名袁玉江。笔名,歪嘴和尚、悟痴。中國焦墨焦彩艺术研究院院长;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中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;北京大学《寻找中国画的根——大型公益学术工程》学术主持人;文化学者,美术理论家,诗人,在诗、书、画、印、陶刻以及理论方面有独特建树。三十而立之年在济南举办画展,自此闭门,二十四年隐修,年正式出。
来源:艺界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