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胃型感冒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忧患而生,安乐而死,愿你与昔日深情相拥
TUhjnbcbe - 2021/3/11 16:48:00

谨惜此生,勿亡于未亡之年。

对死亡的畏惧,与生俱来。自古有“长生不老”之说,且一直为人迷恋。在俄罗斯,媒体大亨德米特里·伊茨科夫(DmitryItskov)就携百余位科学家开启了“永生”计划,它还有一个别称:阿凡达计划。

该计划旨在为衰竭的生物体延续生命——将一个有功能的大脑移植给机器人,进而使人类意识完全与躯体脱离,并被置于一个全息身体内,实现“长生不老”。

且不论倾尽余生探求永生之法是否值得,在很多时候,活着,却须要比死亡更大的勇气。

接下来,首先讲述一个故事:

年2月10日,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一部关于安乐死的纪录片:(如何死亡:西蒙的选择)。影片纪录了主人公Simon人生最后几个月的时光,百万观众目睹了他的死亡。

人拥有决定自己死亡的权力,同时也具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义务。来人世间走一遭,无非是为了弄清两件事:

如何活,如何死。

Simon·Binner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。这意味着他将逐渐失去自理能力,大脑与心肌将逐渐衰竭。这种绝症无法医治,得知诊断结果时,他只剩余6个月至2年的生命。

纪录片于去年6月开始拍摄,那时的Simon已经不能清晰讲话,肢体也越来越不听使唤。

他是朋友们眼中的谐星,幽默风趣;他与妻子Debbie结婚14年,Debbie眼中的他才思敏捷,能言善道:“我喜欢他的活力,他能让你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更亮丽富有色彩”。

纪录片中,Simon口齿不清,很难控制自己的发音,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纸笔与人交流,或者将自己想说的句子输入机器,让机器替他发声。

对于Simon来说,没有什么比丧失说话能力更令他沮丧的了:“我没法形容这种挫败感,我是说,我会说四国语言,但过不了多久我就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。所以我只能把想说的写下来,然后麻烦别人读出来。”

他精挑细选代替自己发声的嗓音,他对许多声音不满,因为它们“北方口音不够重”或是“太年轻了”。直到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声音:“这个声音不错,够硬朗够爷们,就像我一样”。

于是人们思考,Simon本身的性格原因是否也左右着他对死亡的看法。

Simon曾这样解释:“我是自主性很强的那种人,因运动神经元病苟延残喘走向死亡绝不是我的风格。我像一辆旧车,已经坏了,继续花费金钱修理已经不值得了。一月,当我获得诊断结果,从医院驾车回去的时候,在路上我就已经决定了,要么我选择自杀,要么就想办法安乐死。”

在英国,鼓动或协助他人自杀是刑事犯罪;在欧洲荷兰,比利时,卢森堡或是瑞士,协助自杀是合法的。自年起,已有超过名英国人去往瑞士寻求安乐死,平均花费英镑。

于是Simon通过邮件与瑞士的艾瑞卡(ErikaPreisig)医生取得联系:艾瑞卡医生你好,我57岁,在年1月7日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病。我希望您可以给我来个独具一格,摇滚风的安乐死服务。

Debbie质疑丈夫的决定:“我担心的是你没有深思熟虑过,你怎么能因此弃生,你还能吃,四肢能动,能看能听......每个人在某些节点上都会感觉脆弱啊,你根本没在考虑这些事情。”

为了确定申请进行安乐死的病人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一时冲动的,医生须要与病人进行深度交谈,评估其心理状态。最终,艾瑞卡医生同意了Simon将于他的生日11月12日进行安乐死的请求。

深爱着丈夫的Debbie决定尊重爱人安乐死的决定。于是他们邀请了Simon的好友,举办了告别派对。Simon如此快乐,他依然在享受生活。

但在派对结束两周后,Debbie向艾瑞卡医生发送了紧急邮件,称Simon试图上吊自杀,虽然他们已让他平静下来,但Simon声称自己急需死亡,希望将日期提前。

10月,Simon在妻子、妹妹以及三位好友的陪同下飞往瑞士。在最后一晚说服了另一位医生,得到最终的许可,并与亲朋享受了最后一顿晚餐。

当信息确认,药物就绪,Simon躺在床上,幸福地笑着。他一只手牵着妻子,另一只手拿着药剂开关。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,他让手机中的录音代替他讲完了此生中最后一段话:

嗨Debbie,我是Simon。我非常非常爱你Debbie......我们的婚姻是如此的快乐,充满了爱......身体慢慢衰竭的好处之一就是,我们可以花整整十个月的时间来慢慢聊,比遇到车祸而丧生强多了......我非常爱你Debbie,再见。

逝者永逝。生者却须要更大的勇气来承受离别。

“不得不放手的人,比逝去的人要更加难过,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,选择安乐死,要比接受安乐死更为简单。你知道为什么吗?你死了之后,你就不在了,你就一了百了了,但是你的妻子,仍然需要继续活下去。”

——艾瑞卡医生

有时,比起所谓的“永生”,能够身着华服,安然离世,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福分。死亡,并不一定就是很糟糕的事,就像艾瑞卡医生说的:“死亡可以像是一种仪式”。

其实最悲痛的事从来不是死亡,而是“亡于未亡”——在宝贵的有生之年做一个“活死人”。

伦敦著名插画师兼动画师SteveCutts曾绘制了一部带有讽刺意味的黑白动画:(坠落)。

影片主人公不慎在楼顶跌落,他惊恐万分,在将死之际,脑海中闪回了自己的一生:

他猛然意识到:自己的人生除了那短暂的几年年少时光充满了幸福与快乐,其余部分竟然几乎一成不变,充斥着乏味与悲伤。

如此人生还有何意义?想到这里,他竟也释然。何等讽刺。

(雇佣人生)也是一部批判性的短片,它揭露了现代人机械迷茫的生活状态——每个人都受制于人,像工具一样“活”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:

“有一件事是真的:有一天你会走向死亡;但有一件事是假的:人的一辈子只能活一次。据说,每个人从零开始到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,需要7年的时间。我们来算一下:如果你能活到88岁,在11岁之后,你将有11次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。不管你是稚气未脱,抑或已经白发苍苍,都有机会让自己活得不一样。有的人,他们活在自己的过去;有的人,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再有新的可能......有些人25岁就‘死了’,只是到75岁才‘埋葬’......他们早已失去了前行的勇气,成了‘行尸走肉’。”

人生就是如此,待到苍苍老矣,我们都会希望能回到从前,对那个年少无知的自己说些什么。

64岁的老人Des就与一位仅7岁的男孩儿Sean展开了一番关于人生的深度对话。

他们的人生间隔57年。镜像的彼此,又会给予对方怎样的建议呢?

忧患而生,安乐而死。若你为生活全力以赴,就不会再畏惧死亡;而当你连死亡都不畏惧,又有什么苦难能令你生畏呢?

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我们终会与昔日种种握手言和,深情相拥。(财富中文网)

实习编辑:思思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忧患而生,安乐而死,愿你与昔日深情相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