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胃型感冒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端午的三宜三忌三养,你知道吗
TUhjnbcbe - 2021/7/16 13:23:00

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又称端阳节、午日节、五月节等;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,更有吃粽子,赛龙舟,挂菖蒲、蒿草、艾叶,薰苍术、白芷,喝雄*酒的习俗。

古人认为“重午”是犯禁忌的日子,此时五*尽出,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*,如在门上悬挂菖蒲、艾叶等。古人通过内观发现,农历五月时节乃天地交泰、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,是为*月。其中更有九天是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,被古人称为“九*日”,而端午正是九*日之首。古人设置端午节,是在提醒大家注意养生防病,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仪式,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。

1

挂艾叶、菖蒲

端午过后,邪气主要是湿热、秽浊,所以要芳香化湿、化浊,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。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艾所产生的奇特芳香,可驱蚊蝇、虫蚁,净化空气;菖蒲是提神通窍、健骨消滞、杀虫灭菌的药物。

22

佩戴香囊

端午节佩戴香囊,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,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*、香药,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,这种香气具有开窍醒神、化湿醒脾、辟秽悦神等功效。

3

吃粽子

端午节这天吃粽子有很多好的寓意。粽,同中,“中子”,即一矢中的、一索得男、求得贵子之意,也有“高中”之意,提升学业考运。所以,端午节这天好好的吃上一口粽子,也让好运道与你相伴。

当然,在古代,端午并不仅仅这有这些习俗,还有一些忌讳。

01

避五*

民间认为五月是五*,即蝎子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出没之时,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*之害。在屋中贴五*图,以红纸印画这五种动物,再用五根针刺于五*之上,寓意五*物被刺,不能横行了。在衣饰上绣画五*图案,也有驱除、预防蛇虫咬人之意。

02

忌游泳

在许多地方,还有着告诫不要游泳的习俗。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,就是祭祀先人。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,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、孝女曹娥等,有一些地方更有祭奠“溺死*”的说法。所以人们认为端午节当天下水游泳有可能遭遇*祟。

03

忌恶日

由于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,所以这一天应以除瘟、驱邪、求吉祥为主,不能做一些大事。比如类似古代这天又有“躲午”的习俗,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;“五月到官,至免不迁”,即五月初五上任当官,得不到升迁;“五月盖屋,令人头秃”,即五月初五动土盖房,会使家人秃头谢顶。

端午是夏季的开端,农历五月天气湿热,疾病多发,一直被古人认为是“恶月”。此时,人体阳气外散,内里虚弱,而自然界的环境恰恰对人体不利。民间一直有“端午节,天气热,五*醒,不安宁”的说法。因此,这个时节一定要注意调理身体、驱散邪气、改善免疫力。

#01适当运动,通调气血。《易经》里讲“运则生阳”,夏天运动,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,并且有助发汗。需要提醒的是,夏季运动时间很重要,不要选择太阳最*的正午,因为大汗淋漓会伤气血。一般建议选择早上,选择慢跑、太极、跳操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。

#02注意饮食,强身防病。每到端午节这一天,每家每户的餐桌上都会有粽子的身影。中医认为,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,味甘性平,有益气健脾、开胃消食的作用。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,比如小枣、赤小豆、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、利尿排*的功效,鸭蛋*、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。北方大多用芦苇叶,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,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。

#03不要贪凉,护好肠胃。夏季人们容易受热中暑,但有的人也会抱着空调猛吹,导致受凉,还有的人喜欢吃冷饮、冷食,却容易招来感冒、中暑、肠胃不适等问题。这个时候建议大家在家里常备一些藿香正气水,适合在受凉腹泻、肠胃型感冒、晕车、晕船时使用。

另外,夏季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脱水,发生中暑,这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、盐分,吃一些如仁丹等祛暑药。如果服药一天后症状没有得到改善,医院就诊,以免症状加重。

公司定于6月14日放假一天,请会员朋友安排好上门时间,切勿跑空。祝大家端午安康!

-End-

康必寿,

生活养生的倡导者和推动者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端午的三宜三忌三养,你知道吗